• <ul id="cm0q2"><center id="cm0q2"></center></ul>
  • <ul id="cm0q2"></ul>
  • <ul id="cm0q2"></ul>
  • <ul id="cm0q2"><sup id="cm0q2"></sup></ul>
    <sup id="cm0q2"><dd id="cm0q2"></dd></sup>
  • 科普

    尿液有形成分形態學檢查的臨床應用價值



    ba4922c3526e3c573073e9fd9d1a736b.png

    文章刊載于《臨床實驗室》雜志2023年9月刊“臨床急診檢驗”專題-「實驗室診斷技術導航」版塊 頁碼p58-p64



    尿液成分復雜,受影響因素多,形態多變,即使AI也會出現識別錯誤,因此顯微鏡檢查仍然是重要的鑒定手段。



    139e2bdf4d710ba00f021073e1cfd48a.jpg


    影響尿液有形成分檢測的分析前因素

    通過尿液顯微鏡檢查可檢測到多種有形成分,受尿液標本采集、運輸和儲存的影響。建議應用清晨第二次尿液,并在采集時留取中段尿,以確保樣品免受其他體液的污染;患者留樣前避免體育活動,尿液留取后實驗室應在2小時內完成檢測。


    尿液細胞


    1.紅細胞:未染色時呈淺黃或淡粉紅色雙凹圓盤狀,無細胞核,直徑約為6-8μm。異常形態紅細胞包括棘細胞、鋸齒狀細胞、皺縮紅細胞、環形紅細胞和影紅細胞。高滲尿或酸性尿中,紅細胞脫水后體積縮小,表面有均勻的鋸齒狀突起;低滲尿中,紅細胞膨脹破裂,釋放血紅蛋白,形成影細胞,視野光線強時容易漏檢;堿性或久置尿液紅細胞易溶解破壞。

    2.白細胞:尿液中白細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,也可見嗜酸性粒細胞、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。瑞吉染色用于白細胞分類,SM染色用于區分活細胞和死細胞。新鮮尿液未染色白細胞呈圓形或不規則形,胞質淡灰色,顆粒狀,核模糊,加冰乙酸后核結構更清晰。低滲及堿性尿中,胞體脹大甚至溶解;高滲及酸性尿中,白細胞萎縮。尿液樣本久置,白細胞胞體增大、胞質含顆粒或空泡,甚至核溶解。

    3.巨噬細胞:起源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,大小不同,巨噬細胞胞核模糊或溶解,細胞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細胞、碎片、細菌、空泡或包涵體,可通過染色方法鑒別細胞內成分。尿液巨噬細胞見于急性腎盂腎炎、膀胱炎、尿道炎等疾病,常伴有白細胞增多,也可見于腎小球腎炎、免疫相關性疾病、某些惡性腫瘤。

    4.尿液鱗狀上皮細胞:較常見,起源于輸尿管下段、膀胱和尿道。表層鱗狀上皮細胞體積較大,呈多邊形,邊緣卷折,胞質豐富,含少量顆粒,質地薄,胞核小;中層和底層鱗狀上皮細胞多呈圓形或橢圓形,厚度與表層相似,越靠近底層則細胞變小、核質比增加。線索細胞為鱗狀上皮細胞表面粘附大量短桿狀厭氧菌,見于細菌性陰道病。

    5.尿路上皮細胞:根據來源部位不同,分為表層尿路上皮細胞、中層尿路上皮細胞和底層尿路上皮細胞。越靠底層,細胞體積越小,核質比越高。病毒感染或某些理化因素刺激可見多核尿路上皮細胞。健康人尿液可見少量尿路上皮細胞,增多常見于腎盂腎炎、膀胱炎、尿道炎、尿路結石、尿路腫瘤等疾病。

    6.腎小管上皮細胞:來源于腎小管上皮的脫落,不同部位細胞形態各異,多呈不規則形,胞質含較多顆粒,胞核圓形或橢圓形,有時胞核模糊,未染色時多呈灰白色,膽紅素尿時腎小管上皮細胞被染成黃棕色。急性腎小管壞死時腎小管上皮細胞出現體積變大、胞質內顆粒增加變粗等改變,可通過染色方法鑒別。

    7.誘餌細胞:腎小管上皮細胞或尿路上皮細胞感染人多瘤病毒后,出現細胞和細胞核大小顯著增加,腫大的胞核呈空泡樣改變,可通過SM或S染色法鑒別。尿液誘餌細胞可見于腎移植后人多瘤病毒感染、各種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受損。

    8.腫瘤細胞:主要來源于腎盂、輸尿管、膀胱和尿道腫瘤細胞的脫落及來自浸潤膀胱的腫瘤細胞。未染色腫瘤細胞結構不清,瑞吉染色后腫瘤細胞的胞質呈藍色或灰藍色,胞核呈紫紅色,染色質致密,核仁呈藍色。尿液腫瘤細胞檢查有助于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、腫瘤進展及治療監測。


    尿液管型


    1.透明管型:未染色時無色半透明、兩邊平行、兩端鈍圓,質地菲薄,折光性差,視野光線強時容易漏檢。透明管型形狀多樣,可平直或彎曲,長短粗細不同,無內容物或少量內容物。尿液透明管型偶見于激烈運動后、重體力勞動后及健康人濃縮酸性尿液中。應關注健康人尿液中持續出現透明管型。

    2.顆粒管型:管型內含大小不等的顆粒,紅素尿中管型內顆粒被染成黃棕色。尿液顆粒管型偶見于脫水、發熱、劇烈運動后,多見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、腎病綜合征、腎移植排斥反應、藥物中毒等疾病。顆粒管型提示腎臟損傷,急性腎損傷患者尿液可見腎小管上皮細胞、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和顆粒管型增多。腎病晚期出現顆粒管型,常提示預后不良。

    3.蠟樣管型:由顆粒管型等管型或淀粉樣變細胞衍變而來,管型均質化外形似蠟樣,輪廓清晰,長短粗細不一,呈淺灰色或淡黃色,半透明、折光性強、質地厚、略彎曲、易折斷、邊緣可有切跡,管型末端常不整齊,可含少許顆粒或雜質。蠟樣管型也是各類管型不斷改變的終極形態。出現蠟樣管型提示腎小管壞死或腎單位存在慢性損害,提示預后不良,可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晚期、長期少尿和無尿、腎病綜合征、腎淀粉樣變性、慢性腎功能不全及各種原因導致的嚴重腎臟疾病。

    4.紅細胞管型、血液管型、血紅蛋白管型:紅細胞管型黃褐色,管型內包含完整紅細胞或影紅細胞,排列松散或緊密,管型內部分紅細胞呈碎片或顆粒狀,背景中常伴大量紅細胞。劇烈運動后健康人尿液偶見紅細胞管型。紅細胞管型提示腎實質性出血,見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、急性腎小管壞死、腎梗死、狼瘡性腎炎、紫癜性腎炎和IgA腎病等腎小球疾病。血液管型內容物逐漸均質化,或游離血紅蛋白進入腎小管形成血紅蛋白管型,多為血色、深棕色或褐色,見于血型不符的溶血性輸血反應、血管內溶血(如PNH、AIHA)、急性腎小管壞死、腎移植排斥反應等疾病。

    5.白細胞管型:管型呈灰白色,管型內以白細胞或膿細胞為主,排列松散或密集。管型內的白細胞退化和破碎之后最容易形成顆粒管型。白細胞管型提示腎實質炎性病變,常見于急性腎盂腎炎、腎膿腫、間質性腎炎、急性腎小球腎炎、腎病綜合征和狼瘡性腎炎等疾病;淋巴細胞管型見于腎移植排斥反應。

    6.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:管型內含腎小管上皮細胞為主,散在或瓦片狀排列,背景中可見分散或成堆的腎小管上皮細胞。膽紅素尿中管型內細胞呈黃棕色。出現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提示存在腎小管損傷,常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、急性腎小管壞死、間質性腎炎、腎病綜合征、腎淀粉樣變性、慢性腎炎晚期及各種原因導致的中毒。

    7.脂肪管型:管型中包含脂肪滴或橢圓形脂肪體,用偏振光顯微鏡檢查管型中大的脂肪滴可見“馬耳他十字”結構,經蘇丹Ⅲ或油紅O染色后中性脂肪被染成橙紅色或紅色。出現脂肪管型與重度蛋白尿有關,多見于腎病綜合征、糖尿病腎病、慢性腎臟疾病等。

    8.寬大管型:也稱寬幅管型,寬度達50μm以上,是一般管型寬度的2~6倍,各種管型都可以形成寬大管型。其形態可不規則,長短不一,易折斷。寬大管型提示預后不良,又稱腎衰竭管型,多見于急性腎損傷多尿早期、多種原因導致的急性腎損傷、擠壓傷綜合征、各種原因導致的終末期腎病等。

    9.泥棕色管型:管型內含有細胞碎片及粗大顆粒,呈咖啡色或泥棕色,長短粗細不一,大量泥棕色管型常見于急性腎小管壞死引起的急性腎損傷。泥棕色管型>10/LPF可作為形態學危急值,對急性腎小管壞死具有診斷價值。

    10.其他種類管型:(1)蛋白管型:形態似蠟樣管型,常見于糖尿病腎病、重癥腎病綜合征等疾病。(2)混合管型:管型中同時含有兩種以上細胞、碎片或脂滴等成分,管型內細胞結構模糊,常見于腎小球腎炎和腎病綜合征等疾病。(3)結晶管型:由各類結晶附著于T-H蛋白形成,多見于代謝性疾病、各種結晶沉積導致急性腎損傷或慢性腎病。草酸鈣結晶管型與結晶性腎病有關。(4)空泡變性管型:管型基質中存在大小不等的空泡,類似打孔機打的孔洞,常見于糖尿病腎病、慢性腎功能不全和腎病綜合征等疾病。(5)肌紅蛋白管型:管型呈紅棕色,形態上不易與血紅蛋白管型區分,通過肌紅蛋白定性試驗鑒別。此類管型見于急性心梗、橫紋肌損傷、多發性肌炎等疾病。(6)嵌套管型:兩個或兩個以上管型相互包裹,有相對獨立的邊緣和內容物,見于腎病綜合征、糖尿病腎病、腎功能不全等尿液管型含量較多的腎病。(7)含鐵血黃素管型:管型中含有大量黃褐色的含鐵血黃素顆粒,此類管型見于血型不符引起的輸血反應、PNH和嚴重血管內溶血等疾病。(8)細菌管型/真菌管型:指管型基質中含有大量細菌或真菌,常見于尿路細菌感染或真菌感染。(9)重疊管型:兩個或多個管型并排重疊排列,各自保留不同的邊界,管型類型可相同或不同,臨床意義同各類型管型。


    尿液結晶


    1.草酸鈣結晶:常見于酸性、中性或堿性尿,無色透明,大小不一,折光性強,膽紅素尿中呈黃色,草酸鈣結晶通常無臨床意義,若新鮮尿液中持續大量出現,提示有患尿路結石風險。高草酸尿可引起結晶性腎病。

    2.尿酸結晶:常見于酸性尿,呈黃色或深黃色,折光性強,鉆石形、六邊形、啞鈴形、腰鼓形、花朵形或不規則形狀,溶于氫氧化鉀,不溶于乙酸和鹽酸,離心后沉淀呈暗黃色。尿酸結晶見于高嘌呤飲食后、痛風、間質性腎炎、高尿酸腎病、白血病等疾病,尿酸結晶長期沉積可形成尿酸結石。

    3.尿酸鈉結晶:常見于酸性尿,淡黃色或黃色、長針狀或棒狀,單個存在或聚集成束,加鹽酸可轉化為尿酸結晶,加氫氧化鉀或加熱溶解。尿酸鈉結晶與高嘌呤飲食、尿路結石形成有關,也見于痛風患者尿液中。

    4.非晶形尿酸鹽結晶:常見于酸性渾濁尿液,為黃色或橙色大小不同的顆粒狀結晶,加熱或加氫氧化鉀溶解,離心后沉淀呈淡粉色。樣本在低溫或儲存時間長時非晶形尿酸鹽結晶易沉積,通常無臨床意義。

    5.尿酸銨結晶:常見于堿性、中性或弱酸性尿,棕色不透明,呈樹根狀、啞鈴狀或刺球形,加熱、加乙酸和氫氧化鉀可溶解,加鹽酸可轉化為尿酸結晶。尿酸銨結晶常見于菌尿,新鮮尿液大量尿酸銨結晶提示細菌性膀胱炎,大量尿酸銨結晶與結石形成有關。

    6.磷酸銨鎂結晶:常見于堿性尿,體積大,無色透明,折光性強,呈屋頂狀、棱柱狀、立方體形、菱形、X形或不規則形,溶于鹽酸和乙酸,不溶于氫氧化鉀。見于健康人尿液,也發生于慢性尿路感染、尿潴留、尿路結石等疾病。

    7.磷酸鈣結晶:常見于堿性尿,折光性強,呈片狀、柴捆狀、菊花狀或束狀,溶于乙酸和鹽酸,不溶于氫氧化鉀。磷酸鈣結晶見于健康人尿液,結晶長期大量與磷酸鹽結石形成有關,也發生在慢性尿路感染、腎小管酸中毒、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疾病。

    8.非晶形磷酸鹽結晶:見于中性尿和堿性尿,呈無定形顆粒狀,可溶于鹽酸和乙酸,不溶于氫氧化鉀,一般無臨床意義,新鮮尿液長期大量出現非晶形磷酸鹽結晶與尿路結石形成有關,也見于尿路感染。

    9.碳酸鈣結晶:常見于堿性尿,棕黃色,呈啞鈴狀或小球形顆粒,加乙酸或鹽酸溶解并釋放氣體,通常無臨床意義,可見于食用大量蔬菜者尿液。


    72105dcccb395145f00747c5abc8d68a.jpg


    影響尿液有形成分檢測的分析前因素

    通過尿液顯微鏡檢查可檢測到多種有形成分,受尿液標本采集、運輸和儲存的影響。建議應用清晨第二次尿液,并在采集時留取中段尿,以確保樣品免受其他體液的污染;患者留樣前避免體育活動,尿液留取后實驗室應在2小時內完成檢測。


    尿液細胞


    1.紅細胞:未染色時呈淺黃或淡粉紅色雙凹圓盤狀,無細胞核,直徑約為6-8μm。異常形態紅細胞包括棘細胞、鋸齒狀細胞、皺縮紅細胞、環形紅細胞和影紅細胞。高滲尿或酸性尿中,紅細胞脫水后體積縮小,表面有均勻的鋸齒狀突起;低滲尿中,紅細胞膨脹破裂,釋放血紅蛋白,形成影細胞,視野光線強時容易漏檢;堿性或久置尿液紅細胞易溶解破壞。

    2.白細胞:尿液中白細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,也可見嗜酸性粒細胞、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。瑞吉染色用于白細胞分類,SM染色用于區分活細胞和死細胞。新鮮尿液未染色白細胞呈圓形或不規則形,胞質淡灰色,顆粒狀,核模糊,加冰乙酸后核結構更清晰。低滲及堿性尿中,胞體脹大甚至溶解;高滲及酸性尿中,白細胞萎縮。尿液樣本久置,白細胞胞體增大、胞質含顆粒或空泡,甚至核溶解。

    3.巨噬細胞:起源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,大小不同,巨噬細胞胞核模糊或溶解,細胞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細胞、碎片、細菌、空泡或包涵體,可通過染色方法鑒別細胞內成分。尿液巨噬細胞見于急性腎盂腎炎、膀胱炎、尿道炎等疾病,常伴有白細胞增多,也可見于腎小球腎炎、免疫相關性疾病、某些惡性腫瘤。

    4.尿液鱗狀上皮細胞:較常見,起源于輸尿管下段、膀胱和尿道。表層鱗狀上皮細胞體積較大,呈多邊形,邊緣卷折,胞質豐富,含少量顆粒,質地薄,胞核小;中層和底層鱗狀上皮細胞多呈圓形或橢圓形,厚度與表層相似,越靠近底層則細胞變小、核質比增加。線索細胞為鱗狀上皮細胞表面粘附大量短桿狀厭氧菌,見于細菌性陰道病。

    5.尿路上皮細胞:根據來源部位不同,分為表層尿路上皮細胞、中層尿路上皮細胞和底層尿路上皮細胞。越靠底層,細胞體積越小,核質比越高。病毒感染或某些理化因素刺激可見多核尿路上皮細胞。健康人尿液可見少量尿路上皮細胞,增多常見于腎盂腎炎、膀胱炎、尿道炎、尿路結石、尿路腫瘤等疾病。

    6.腎小管上皮細胞:來源于腎小管上皮的脫落,不同部位細胞形態各異,多呈不規則形,胞質含較多顆粒,胞核圓形或橢圓形,有時胞核模糊,未染色時多呈灰白色,膽紅素尿時腎小管上皮細胞被染成黃棕色。急性腎小管壞死時腎小管上皮細胞出現體積變大、胞質內顆粒增加變粗等改變,可通過染色方法鑒別。

    7.誘餌細胞:腎小管上皮細胞或尿路上皮細胞感染人多瘤病毒后,出現細胞和細胞核大小顯著增加,腫大的胞核呈空泡樣改變,可通過SM或S染色法鑒別。尿液誘餌細胞可見于腎移植后人多瘤病毒感染、各種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受損。

    8.腫瘤細胞:主要來源于腎盂、輸尿管、膀胱和尿道腫瘤細胞的脫落及來自浸潤膀胱的腫瘤細胞。未染色腫瘤細胞結構不清,瑞吉染色后腫瘤細胞的胞質呈藍色或灰藍色,胞核呈紫紅色,染色質致密,核仁呈藍色。尿液腫瘤細胞檢查有助于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、腫瘤進展及治療監測。


    尿液管型


    1.透明管型:未染色時無色半透明、兩邊平行、兩端鈍圓,質地菲薄,折光性差,視野光線強時容易漏檢。透明管型形狀多樣,可平直或彎曲,長短粗細不同,無內容物或少量內容物。尿液透明管型偶見于激烈運動后、重體力勞動后及健康人濃縮酸性尿液中。應關注健康人尿液中持續出現透明管型。

    2.顆粒管型:管型內含大小不等的顆粒,紅素尿中管型內顆粒被染成黃棕色。尿液顆粒管型偶見于脫水、發熱、劇烈運動后,多見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、腎病綜合征、腎移植排斥反應、藥物中毒等疾病。顆粒管型提示腎臟損傷,急性腎損傷患者尿液可見腎小管上皮細胞、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和顆粒管型增多。腎病晚期出現顆粒管型,常提示預后不良。

    3.蠟樣管型:由顆粒管型等管型或淀粉樣變細胞衍變而來,管型均質化外形似蠟樣,輪廓清晰,長短粗細不一,呈淺灰色或淡黃色,半透明、折光性強、質地厚、略彎曲、易折斷、邊緣可有切跡,管型末端常不整齊,可含少許顆粒或雜質。蠟樣管型也是各類管型不斷改變的終極形態。出現蠟樣管型提示腎小管壞死或腎單位存在慢性損害,提示預后不良,可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晚期、長期少尿和無尿、腎病綜合征、腎淀粉樣變性、慢性腎功能不全及各種原因導致的嚴重腎臟疾病。

    4.紅細胞管型、血液管型、血紅蛋白管型:紅細胞管型黃褐色,管型內包含完整紅細胞或影紅細胞,排列松散或緊密,管型內部分紅細胞呈碎片或顆粒狀,背景中常伴大量紅細胞。劇烈運動后健康人尿液偶見紅細胞管型。紅細胞管型提示腎實質性出血,見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、急性腎小管壞死、腎梗死、狼瘡性腎炎、紫癜性腎炎和IgA腎病等腎小球疾病。血液管型內容物逐漸均質化,或游離血紅蛋白進入腎小管形成血紅蛋白管型,多為血色、深棕色或褐色,見于血型不符的溶血性輸血反應、血管內溶血(如PNH、AIHA)、急性腎小管壞死、腎移植排斥反應等疾病。

    5.白細胞管型:管型呈灰白色,管型內以白細胞或膿細胞為主,排列松散或密集。管型內的白細胞退化和破碎之后最容易形成顆粒管型。白細胞管型提示腎實質炎性病變,常見于急性腎盂腎炎、腎膿腫、間質性腎炎、急性腎小球腎炎、腎病綜合征和狼瘡性腎炎等疾病;淋巴細胞管型見于腎移植排斥反應。

    6.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:管型內含腎小管上皮細胞為主,散在或瓦片狀排列,背景中可見分散或成堆的腎小管上皮細胞。膽紅素尿中管型內細胞呈黃棕色。出現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提示存在腎小管損傷,常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、急性腎小管壞死、間質性腎炎、腎病綜合征、腎淀粉樣變性、慢性腎炎晚期及各種原因導致的中毒。

    7.脂肪管型:管型中包含脂肪滴或橢圓形脂肪體,用偏振光顯微鏡檢查管型中大的脂肪滴可見“馬耳他十字”結構,經蘇丹Ⅲ或油紅O染色后中性脂肪被染成橙紅色或紅色。出現脂肪管型與重度蛋白尿有關,多見于腎病綜合征、糖尿病腎病、慢性腎臟疾病等。

    8.寬大管型:也稱寬幅管型,寬度達50μm以上,是一般管型寬度的2~6倍,各種管型都可以形成寬大管型。其形態可不規則,長短不一,易折斷。寬大管型提示預后不良,又稱腎衰竭管型,多見于急性腎損傷多尿早期、多種原因導致的急性腎損傷、擠壓傷綜合征、各種原因導致的終末期腎病等。

    9.泥棕色管型:管型內含有細胞碎片及粗大顆粒,呈咖啡色或泥棕色,長短粗細不一,大量泥棕色管型常見于急性腎小管壞死引起的急性腎損傷。泥棕色管型>10/LPF可作為形態學危急值,對急性腎小管壞死具有診斷價值。

    10.其他種類管型:(1)蛋白管型:形態似蠟樣管型,常見于糖尿病腎病、重癥腎病綜合征等疾病。(2)混合管型:管型中同時含有兩種以上細胞、碎片或脂滴等成分,管型內細胞結構模糊,常見于腎小球腎炎和腎病綜合征等疾病。(3)結晶管型:由各類結晶附著于T-H蛋白形成,多見于代謝性疾病、各種結晶沉積導致急性腎損傷或慢性腎病。草酸鈣結晶管型與結晶性腎病有關。(4)空泡變性管型:管型基質中存在大小不等的空泡,類似打孔機打的孔洞,常見于糖尿病腎病、慢性腎功能不全和腎病綜合征等疾病。(5)肌紅蛋白管型:管型呈紅棕色,形態上不易與血紅蛋白管型區分,通過肌紅蛋白定性試驗鑒別。此類管型見于急性心梗、橫紋肌損傷、多發性肌炎等疾病。(6)嵌套管型:兩個或兩個以上管型相互包裹,有相對獨立的邊緣和內容物,見于腎病綜合征、糖尿病腎病、腎功能不全等尿液管型含量較多的腎病。(7)含鐵血黃素管型:管型中含有大量黃褐色的含鐵血黃素顆粒,此類管型見于血型不符引起的輸血反應、PNH和嚴重血管內溶血等疾病。(8)細菌管型/真菌管型:指管型基質中含有大量細菌或真菌,常見于尿路細菌感染或真菌感染。(9)重疊管型:兩個或多個管型并排重疊排列,各自保留不同的邊界,管型類型可相同或不同,臨床意義同各類型管型。


    尿液結晶


    1.草酸鈣結晶:常見于酸性、中性或堿性尿,無色透明,大小不一,折光性強,膽紅素尿中呈黃色,草酸鈣結晶通常無臨床意義,若新鮮尿液中持續大量出現,提示有患尿路結石風險。高草酸尿可引起結晶性腎病。

    2.尿酸結晶:常見于酸性尿,呈黃色或深黃色,折光性強,鉆石形、六邊形、啞鈴形、腰鼓形、花朵形或不規則形狀,溶于氫氧化鉀,不溶于乙酸和鹽酸,離心后沉淀呈暗黃色。尿酸結晶見于高嘌呤飲食后、痛風、間質性腎炎、高尿酸腎病、白血病等疾病,尿酸結晶長期沉積可形成尿酸結石。

    3.尿酸鈉結晶:常見于酸性尿,淡黃色或黃色、長針狀或棒狀,單個存在或聚集成束,加鹽酸可轉化為尿酸結晶,加氫氧化鉀或加熱溶解。尿酸鈉結晶與高嘌呤飲食、尿路結石形成有關,也見于痛風患者尿液中。

    4.非晶形尿酸鹽結晶:常見于酸性渾濁尿液,為黃色或橙色大小不同的顆粒狀結晶,加熱或加氫氧化鉀溶解,離心后沉淀呈淡粉色。樣本在低溫或儲存時間長時非晶形尿酸鹽結晶易沉積,通常無臨床意義。

    5.尿酸銨結晶:常見于堿性、中性或弱酸性尿,棕色不透明,呈樹根狀、啞鈴狀或刺球形,加熱、加乙酸和氫氧化鉀可溶解,加鹽酸可轉化為尿酸結晶。尿酸銨結晶常見于菌尿,新鮮尿液大量尿酸銨結晶提示細菌性膀胱炎,大量尿酸銨結晶與結石形成有關。

    6.磷酸銨鎂結晶:常見于堿性尿,體積大,無色透明,折光性強,呈屋頂狀、棱柱狀、立方體形、菱形、X形或不規則形,溶于鹽酸和乙酸,不溶于氫氧化鉀。見于健康人尿液,也發生于慢性尿路感染、尿潴留、尿路結石等疾病。

    7.磷酸鈣結晶:常見于堿性尿,折光性強,呈片狀、柴捆狀、菊花狀或束狀,溶于乙酸和鹽酸,不溶于氫氧化鉀。磷酸鈣結晶見于健康人尿液,結晶長期大量與磷酸鹽結石形成有關,也發生在慢性尿路感染、腎小管酸中毒、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疾病。

    8.非晶形磷酸鹽結晶:見于中性尿和堿性尿,呈無定形顆粒狀,可溶于鹽酸和乙酸,不溶于氫氧化鉀,一般無臨床意義,新鮮尿液長期大量出現非晶形磷酸鹽結晶與尿路結石形成有關,也見于尿路感染。

    9.碳酸鈣結晶:常見于堿性尿,棕黃色,呈啞鈴狀或小球形顆粒,加乙酸或鹽酸溶解并釋放氣體,通常無臨床意義,可見于食用大量蔬菜者尿液。

    導航欄目

    聯系我們

    聯系人:賀勁松

    手 機:13875954424

    郵 箱:2779620042@qq.com

    公 司:長沙協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
    地 址:湖南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東路二段169號佰羊大廈

   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
    二維碼
    長沙協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協大生物,長沙協大,協大生物科技,醫療器械,醫療試劑,醫學檢驗設備,糞便分析儀,尿沉渣分析儀,生化試劑,熒光免疫分析,發熱門診 主站蜘蛛池模板: 四虎影院国产精品|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|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|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|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|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|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|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|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|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|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| 国产精品色视频ⅹxxx |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欧美| 91亚洲精品麻豆|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|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|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|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|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| 日韩精品欧美| 欧美精品色婷婷五月综合|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盗摄| 99精品影院| 一级香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|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|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|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| 亚洲а∨天堂久久精品|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|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|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|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影院|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|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| 精品国产VA久久久久久久冰 |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| 性欧洲精品videos|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| 91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五月天| 完整观看高清秒播国内外精品资源| 国产va免费精品|